回忆祖先不拘形式 云祭扫成新时尚
回忆祖先不拘形式 云祭扫成新时尚
□ 本报记者 赵 丽
□ 本报实习生 陈力嘉
近日,民政部召开2022年清明节电话会议,强调要充分利用清明节集中祭祀的机会,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创新祭祀服务载体,大力推进网络祭祀、鲜花祭祀、家庭追忆等文明低碳祭祀方式。
据《法治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大部分省份都出台了清明节新规定和提案,积极倡导异地工作人员不返乡、不跨地区祭扫,其中至少有15个城市完全暂停了殡仪馆、墓地等线下祭扫活动。
在此背景下,网络祭奠成为清明节祭奠的首选。
“传统祭拜活动容易造成人群扎堆聚集,增加了疫情传播风险,同时祭拜使用明火,也容易造成山火肆虐,给基层治理工作造成很大负担。网络祭奠方式不仅有助于疫情防控,还能推动文明祭扫、开展‘绿色清明’。广西壮族自治区某基层驻乡干部胡青青对《法治日报》记者表达了对网络纪念的理解。
事实上,2020年疫情爆发后,选择网上祭祀的用户每年呈指数级增长。仅2021年清明一天,根据业内知名网上祭祀平台思念堂公布的数据,网上祭祀人数就超过30万。
马金生,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副教授、中国殡葬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部分地区积极倡导群众在线牺牲,同步资源整合,现有殡葬网络平台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群众不能现场牺牲的遗憾,使社会意识、群众参与和认可显著提高。
马金生认为,只要人们心中有对老朋友的依恋,无论是在现场还是在家乡,无论是一束花、几杯薄酒、几行诗、悲伤,都是最好的纪念,拓宽了传统习俗的地理、时间限制,但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
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继承和传达清明节的核心理念——对祖先和祖先的尊重,‘慎终追远’马金生说,此外,清明节也是一个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马金生说,此外,清明节也是一个与亲友进一步凝聚感情、吐旧纳新的过程,寄托着新的期待。例如,中国南方的清明节纪念文化,在祖先纪念后,亲戚和朋友会一起聊天和郊游;过去,人们在清明节祭祀神灵以获得丰收……这些都是清明节的核心概念,围绕这些概念进行一些创新是很好的。毕竟,时代正在发展,在特定的时代形成新的文化,一些新的形式也会被传统的节日所吸收,这是一个由革命造成的过程。
在文化层面上,马金生认为,清明节的文化意义可以进一步创新,不再局限于保存实体,而是应该更多地保存生活和文化。在这个创新过程中,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祭祀空间是非常关键的。对于那些不能去现场祭祀祖先的人来说,建立一个网络坟墓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谨慎远方,表达悲伤。
然而,对大多数人来说,建造网络坟墓还远远不够。虽然一些网站也开发了祭祀死者、播放音乐和亲友互动的功能,但现有网络坟墓的内容开发仍然非常简单。死者最美好的生活文化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呈现。网络的巨大空间远远无法与实体墓相比。因此,网络祭祀不仅可以在墓志铭上大惊小怪,还可以使死者的生活事迹更加详细和生动‘传’给后人。想象一下,多年后,后人仍然可以通过互联网详细直观地了解他们祖先的事迹、生活音和微笑。面对家族历史的喜悦和喜悦是可以想象的。马金生说。
在采访中,许多民间专家也表示,邀请人们扫描、在线信息、鲜花和蜡烛的方式本质上与传统的祭祀方式对死者的依恋和怀念没有什么不同。此外,这种新的祭祀和扫描方式所坚持的概念也无意中促进了环境保护和文明概念的进步。心不在,即使站在墓前也没用;如果心在那里,由于互联网思维和技术手段,在线祭祀和扫描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在非常时期,清明节的云祭祀也是思考祖先的正确方式,也可以进一步促进文明祭祀新时尚的形成。
下一篇:没有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和图片均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收集,文章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仅供学习与参考,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处理。
☉本站的源码不会像其它下载站一样植入大量的广告。为了更好的用户体验以后坚持不打水印
☉本站只提供精品织梦源码,源码在于可用,不在多!!希望在这里找到你合适的。
☉本站提供的整站织梦程序,均带数据及演示地址。可以在任一源码详情页查看演示地址
☉本站所有资源(包括源码、模板、素材、特效等)仅供学习与参考,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如有其他问题,请加网站客服QQ进行交流。